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09 点击次数:88
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总有人跟我说,白天稍微一动就汗如雨下,吃饭时额头冒汗,走两步路后背衣服就湿透,这不是个小问题!中医常说 “汗血同源”,过度出汗就像身体在不断 “漏气血”“耗元气” ,时间久了,精气也跟着流失,人会越来越虚,变得没精打采、容易生病。今天说的三个古中成药,专门针对这种情况,把气补起来,汗收住了,人自然就有精神。
一、牡蛎散(源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宋代官方编著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收录的牡蛎散,做成中成药后,主要成分是煅牡蛎、黄芪、麻黄根,部分还会加入浮小麦。这几味药搭配,就像给 “漏气” 的身体打了个补丁。
煅牡蛎是止汗的关键,它经过煅烧后,收敛作用变强,能把往外跑的汗液牢牢 “拽” 住;黄芪负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补足卫气,就像给身体的防御部队补充兵力;麻黄根是止汗的 “老行家”,自汗盗汗都能治;浮小麦养心安神,避免出汗过多耗伤心气。
市面上的牡蛎散胶囊,每粒含生药约 0.5 克,一般一次吃 4 - 6 粒,一天 3 次。适合气虚严重、心也跟着虚的人,这类人不仅多汗,还总心慌、睡不好、浑身没劲。但要是汗很黏腻,舌苔发黄发腻,说明体内有湿热,就不能用,否则会把湿热困住,加重病情。
二、玉屏风散(源自元代《世医得效方》)元代《世医得效方》里的玉屏风散,名字就像给身体立了道坚固的屏障。成药由黄芪、白术、防风组成,三味药分工明确。
黄芪量大,专门补肺气、固卫气;白术健脾,帮黄芪把气补得更扎实;防风把在体表捣乱的风邪赶走,还能防止补药太 “闷”。气补足了,就像给身体穿上了防风衣,津液不会随便往外跑,汗自然就少了。
玉屏风颗粒每袋含生药约 15 克,一天 3 次,一次 1 袋。适合总感冒、脸色苍白、浑身乏力的气虚自汗人群。但阴虚火旺、经常口干舌燥的人不能用,不然会加重上火症状。
三、桂附地黄丸(源自汉代《金匮要略》)医圣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里的肾气丸,演变成现在的桂附地黄丸,换肉桂替桂枝,温阳效果更强。方中肉桂、附子像两把火,点燃肾阳;熟地黄、山茱萸补阴精,避免温阳太燥;牡丹皮、茯苓、泽泻清泻多余的热和湿气,让补药发挥作用又不生邪。
桂附地黄丸大蜜丸每丸 9 克,小蜜丸每 100 丸重 20 克,大蜜丸一次 1 丸,小蜜丸一次 6 克,一天 2 次。适合肾阳不足的人,这类人除了多汗,还特别怕冷,手脚冰凉,腰膝冷痛。但如果有口苦、舌红、便秘等上火症状,就不能用,否则火上浇油。
总之一句话,出汗多就是身体在拉警报,提醒你气血、元气在流失。这三个古中成药各有专攻,但中医讲究一人一方,千万别自己随便买药吃。一定要找专业中医看看,把体质、症状摸清楚,才能精准调理,让气足起来,汗收回去,人重新恢复精气神。
再提醒一下,中成药再好,也没有中药汤剂效果好。中药汤剂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征、体质等,灵活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,能更精准地针对病症进行全方位的调理,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。
对于严重的患者,单纯使用中成药可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,此时中药汤药制剂更具优势,汤药有扫荡之力,比中成药效果要好很多,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,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杏仁弘道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